其他 Others
新加坡的客家人,用山歌唱響獅城
較晚獨立建國的東南亞各國,在建構國族認同的過程中,相對壓縮了華人使用方言的空間,因此新加坡的客家人雖然對自身族裔身分有明確的認識,客家話的傳承卻出現斷層。
承載客家原鄉精神的山歌,因為歌詞琅琅上口、旋律高亢,做為延續族群文化的媒介,是相對軟性且激情的,這也是為什麼在會館成員邁向高齡化的現在,各個客屬會館的山歌班還是每年固定舉辦聯合表演活動。
Read more......
郭水潭捐贈展策展記事
關注每個微觀,宏觀的敘事才能真正發生意義。作家捐贈展的特別之處,在於映照不同作家的個人生命經驗,揭示台灣文學史的縮影。
策劃作家捐贈展,無非期待觀者可以在短時間內更認識一位作家及其一生,但我們更希望透過坐下書寫的活動,讓觀者沈浸在展覽營造的時空氛圍與創作空間,寫下文字,帶走感動,成為和郭水潭一樣透過文字記錄生活、感受生活的人。
Read more......
《飄撇討海人》:基隆老船長的人海共存,描繪台灣漁業變遷與反思
2019年我拍攝了一部關於台灣飛魚卵香腸的影片,在田野調查的時候,認識了林新永船長。我和林船長聊天後,發現他有種很特別的氣質,和我平時認識的船長不太一樣。
那時我就覺得他是很好的故事主角,可惜那年飛魚卵的收成不好,最後沒能完成影片的拍攝。隔年正好公視台語台徵選,我們就把這個故事拿出來提案。
Read more......
台史博「府城版」南洋味地圖及走讀活動
梅爾維爾在《白鯨記》裡曾寫到:「真正的地方從來不在地圖上。」這句話或許就是這份美食地圖的寫照。
在為地圖進行完整編碼與核對的背後,總有那麼一些地圖上不存在的地方,需要經過人們走踏才會發生意義。畢竟,地圖的線條是測繪的,而那些標記在線條上密密麻麻的點,則是人「活出來」的。
Read more......
一日採收大冒險:胡蘿蔔的百工圖鑑
凌晨五點,我們跟著工頭赤牛叔的卡車駛向農田。二林到東勢的道路一片寂靜,隨著車子定速前進,路燈白光像膠卷放映規律地滑過擋風玻璃,眼前是一部天未明的公路電影。
提著一袋胡蘿蔔回到城裡,生活似乎有點不同。那細微的改變應該是,嘴裡吃著香甜的胡蘿蔔,腦中響起的是農機低沈地操作聲,以及那一整天在田間聽到收音機流瀉的、音質扁平的越南情歌。
Read more.....
《地下藝人》:以特技與戲曲表達對亡者的慎終追遠,娛人又娛靈
以前看「圓劇團」《悲傷ㄟ曼波》,這是一部將傳統的弄鐃與當代雜技交錯並置的表演,邀請許家班的偉倫、偉翔參加演出,我覺得這對兄弟的技術很好,就想說用不一樣的角度,紀錄許家班的故事和他們的技藝。
田調後我認為這對兄弟的形象和談吐都很斯文,現在很少見這麼年輕三十出頭的朋友從事這個傳統行業,所以覺得值得被好好紀錄。
Read more......
當我成為移工鏡頭裡的人
攝影是跨越語言的媒介,對於無法掌握中文讀寫或聽說的移工而言,影像可以讓他們更貼近台灣社會。
當我成為移工鏡頭裡的人,我們之間的關係需要更多尊重和互信來維繫,反之亦然。我也因此深感幸運,有機會跟著移工的視角,看見他們觀景窗外的大千世界。
Read more......
從紀錄片看見「血玉石」經濟背後的勞動處境
綜觀這些緬華導演的作品,各自呈現了他們對於家鄉困境的追問與不安,他們將鏡頭朝向礦區的工人,記錄他們的生活片段與不知何時才能脫離貧困的茫然。
相較於報章媒體側重於揭露玉石產業始終為軍方高層、毒梟和企業權貴壟斷所導致的貧富不均,這些以更長時間蹲點拍攝的紀錄片,側重呈現礦區的危險與勞動者不安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