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水潭捐贈展策展記事
原文刊於《台灣文學館通訊》2018年6月號
關注每個微觀,宏觀的敘事才能真正發生意義。作家捐贈展的特別之處,在於映照不同作家的個人生命經驗,揭示台灣文學史的縮影。
郭水潭是日治時期少數擅長創作俳句、短歌的詩人,現代詩的創作也有極高的成就,儘管面臨跨語一代的書寫困境,仍然筆耕不輟,紀錄下故鄉與親情的美好。在展出手稿多為日文創作的情況下,我們選擇以日語朗誦、詩作意象主視覺、作家日記小故事......等不同的敘事模式,突出作家的個人形象和時代背景,引導觀眾透過感官與書寫,認識郭水潭的創作風格及其在文學史的特殊定位。
以蓮霧樹做為主題意象
我馬上寫信給海邊的妹妹
今夏 蓮霧的花開滿了
不久 果實會結得滿枝
妳就決定六月回娘家好了
那個時候像新鮮的初夏的果實
妹妹啊 能再一次恢復天真的少女了
- - 1937年〈蓮霧之花〉《台灣新文學》 陳千武譯《郭水潭集》P.97
郭水潭的親情詩在鹽分地帶作家群當中獨樹一格,寫給妹妹的〈廣闊的海〉、〈蓮霧之花〉,更是他成名的代表作。兄長含蓄地表達對於出嫁妹妹的關愛,細膩地呈現兄妹之情,即便到了情感表達更開放的現在,這些跨過半世紀的詩作,依然道出了許多兄長對妹妹難以言說的感情。〈廣闊的海〉勾勒白色鹽田及海邊鹽村的地景,期許妹妹嫁人後能過著幸福的生活;〈蓮霧之花〉以小巧的蓮霧花比喻嫁做人婦的妹妹,希望能她像當年那位純真的小女孩,綻放無憂無慮的笑容。
詩人擅長借物喻情的創作風格,為展覽提供更多活潑的發想,詩作描繪的藍海、鹽田、夏夜、蓮霧花,都非常適合提取成為展覽的鮮明意象。在眾多選項中,我們配合展覽檔期的季節,選擇帶有南方與夏日意象的蓮霧樹,繪製樹上開滿蓮霧花的主視覺。
我們希望觀者在進入展場前可以先感受郭水潭創作的情境,想像詩人站在蓮霧樹下凝視蓮霧花、遙想遠方妹妹的心情,因此這次展覽重新設計觀展動線,將展場入口移至側邊,過去較常做為二樓展場入口的大門,則在門前撐開一幅畫上蓮霧樹的半透布遮住。如此一來,上到二樓的觀者首先映入眼簾不是入口,而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半透布在展場投射燈下映出的光影,巧妙地呼應展題「詩情潭水深千尺」的質地,讓整體展覽基調沈浸在幽靜、詩意的氛圍。
聆聽心之俳句
郭水潭和同時期台灣作家最不同的地方在於,他的日本傳統文學造詣極高,甚至得到北門郡守的賞識回贈詩作,即便到了到70年代,郭水潭仍積極加入詩社,持續發表短歌與俳句作品,展區「籬下的菊花綻開」就是呈現郭水潭以日本古典文學表現形式書寫的成就。
只是,單看短歌與俳句的日文手稿,無法讓觀者理解這個文學表現形式的特色,所以我們嘗試從日常生活的經驗發想,發現對許多人而言,「俳句」一詞的認識多來自於櫻桃小丸子裡的爺爺友藏,卡通裡爺爺經常將心中的喃喃自語化作簡單的兩句話表達,配上定格石化或掛著三條線的尷尬表情,自稱為「友藏心之俳句」。
換個角度來說,我們似乎能從「水潭心之俳句」的邏輯,了解原來日本的俳句、短歌都是透過一定的字數和押韻,表達此刻心中所思。所以這個展區選了四首郭水潭的短歌與俳句作品,將文字圖像化,透過生動活潑的畫作呈現詩句內容,除此之外,現場更播放四首作品的日語原文朗誦,讓觀者聆聽原文的音韻之美,在聽覺的感受下,原本難以傳達的主題巧妙地化為活潑的小單元。
蓮霧樹下的書寫
除了入口換到左側展間,這次展覽空間也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們將樓梯旁的一間展廳規劃為書寫的空間,裡面沒有展示任何文物,只有桌椅和紙筆,展間裡隱藏一些小巧思,等待觀眾坐下後慢慢發現。書寫紙印上仿傳統的日記本、記事本格式的白底紅線,桌上的筆是鋼筆,配合館舍本身古蹟建築的設計,身處這個空間,更能讓人感受郭水潭創作當下的時代感。若要寄明信片,觀者也可以拿印有主視覺蓮霧樹及〈蓮霧之花〉詩句的酷卡收藏或寄出。
更有趣的,是每張桌下都壓放一張郭水潭日記的原文與中譯內容,裡面記錄許多作家對日常生活逗趣的想法。例如1931年1月18日,郭水潭以「麻將狂」為題寫下:「一旦學會麻將的玩法,就像記得鴉片的味道一樣,無法放棄,到最後就任憑擺佈下去。」時光換到七十幾年後的今日,想必許多人看到這段話也會深表認同!相較於展場內的手稿和照片,日記的內容讓作家的個人形象更加立體,我們會發現郭水潭就像你我身旁的朋友,偶爾抱怨天氣差,也會因為小事感到開心不已。
這個書寫的空間以「在蓮霧樹下,寫一封信給年少純真的你」為題,邀請觀者進入展廳,成為展覽的一部份,讓作家與觀者的書寫身影和字跡,共同做為展覽內容之一。策劃作家捐贈展,無非期待觀者可以在短時間內更認識一位作家及其一生,但我們更希望透過坐下書寫的活動,讓觀者沈浸在展覽營造的時空氛圍與創作空間,寫下文字,帶走感動,成為和郭水潭一樣透過文字記錄生活、感受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