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椰漿飯,文化交融的滋味

2019-09-01

原文刊於《鄉間小路》2019年9月號

「小心背包、小心背包!」下車前,司機連聲提醒。

司機再三告誡注意扒手的地方,是吉隆坡知名的老市場:秋節巴剎(Chow Kit Pasar)。巴剎是馬來語市場的意思,踏過入口地面濕漉漉的魚販、肉舖,穿越菜販和水果攤的集散地,老吉隆坡人會轉進秋節巴剎的後方的巷子,尋找熟悉的在地味。

小巷裡,各家身懷絕技的掌廚人從凌晨開始煨煮食材,數十年如一日的保存幾代吉隆坡人的味蕾記憶。一間沒有招牌的客家炸肉椰漿飯,每天早晨七點就開始出現排隊人潮,我特地起早趕到秋節巴剎,順利從老闆手中接過一盤香氣四溢的客家炸肉椰漿飯。

椰漿飯是道地的馬來小吃,在新馬的普及程度大概等同台灣的陽春麵,是三餐都能出現在餐桌上的食物。其特色除了飯要加入椰漿炊煮而成,必備配料還有炸小魚乾或花生、幾片黃瓜、半顆水煮蛋、一瓢參巴辣醬,最後用報紙或蕉葉將飯和配料包成一包販售。比起味道,椰漿飯更深植人心的是價格低廉的形象,我甚至在吉隆坡看過一份只賣台幣七元。豐儉由人的椰漿飯也可加入不同主食,例如炸雞翅、炸魚或牛肉咖哩。

這間客家椰漿飯的第一代老闆,當年就是看見馬來人的椰漿飯生意興隆,決定將椰漿飯搭配原鄉廣東惠州的客家炸肉,創造屬於華人口味的椰漿飯。客家炸肉是馬來西亞常見的客家菜,做法是將連皮切塊的五花肉,用五香粉、蒜頭、紅麴腐乳等食材醃漬入味,經過油炸後撈起,加水以小火燜煮兩小時。比起滷肉,炸過以後的肉塊鎖進更多醃料繁複的香味。

我迫不及待咬下香噴噴的客家炸肉,嗯,是客家菜熟悉的油鹹香。但和台灣常見的梅干扣肉、筍干封肉相比,客家炸肉似乎因為少了醃菜的酸味配搭,味道偏鹹。我下意識扒一口盤裡的椰漿飯,挖了一點參巴辣醬送入口中,原本鹹香的炸肉經過了飯和辣醬的中和,竟然無違和地融合成鹹淡適宜的滋味,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沒想到帶有椰漿香氣的飯竟然和重鹹的客家菜味道這麼合拍!以蝦膏為基底的參巴辣醬本是馬來道地的調味醬料,在這盤椰漿飯也巧妙地發揮效果,交融出華人菜與馬來菜相容的和諧滋味。

吃完客家椰漿飯,我繞回前方熱鬧的濕巴剎,賣菜安娣好心提醒:「小妹,注意背包!」原來秋節巴剎聚集來自四面八方的顧客,除了本地人,移民工也喜歡來這裡買菜,還有非洲的留學生光顧消費,使得這裡多了本地市場少見的、包容多元文化的氣質,卻也因此讓扒手看準此處熱鬧的人流,伺機下手。

只不過,這個讓許多人連聲提醒小心背包的老市場,幾年後就要集體遷移到後方正在興建的大樓了。雜貨店的安哥一方面期待秋節巴剎搬到大樓後可以解決排水不佳、魚腥味瀰漫的問題,卻又哀嘆,搬遷後很多老顧客會找不到熟悉的攤位在哪,屆時客人可能越來越少。客家椰漿飯的年輕老闆也在觀望,如果搬遷後分配到的位置不好,不排除搬出去另闢新店面。

隨著後方逐漸搭蓋出雛形的大樓,秋節巴剎的命運卻越來越飄忽,沒人能預期這個市場經歷幾十年澱積的生活質地,會不會因為搬到新大樓後全被打散。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我們還能吃到傳承三代的客家椰漿飯,透過味蕾想像這個老市場交融多元文化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