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進日常的娘惹滋味

2019-06-01

原文刊於《鄉間小路》2019年6月號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美食多不勝數,但應該沒人會否認融合華人和馬來飲食特色的娘惹菜,是最能體現新馬移民歷史與多元文化的菜系。娘惹菜是華人移民與當地馬來人通婚的後代「峇峇娘惹」創造的料理,數百年來,這群移民後代發展出自成一格的語言、建築和服飾,娘惹料理對新馬兩地的飲食文化影響尤其深,台灣人熟知的叻沙、摩摩喳喳,就是典型的娘惹菜。

娘惹菜有沒有規範可循?答案恐怕是模糊的。娘惹擅長運用多種香料,不拘於特定的烹煮方式,甚至每家都有自己的家傳菜譜。近期去馬來西亞檳城旅遊,我才知道同樣是娘惹菜,以馬六甲為中心的南馬和新加坡娘惹、還有以檳城為中心的北馬娘惹,有著截然不同的面貌。北馬的娘惹料理除了中式與馬來飲食文化的交融,也涵蓋泰式和緬式的用料與手法,因為檳城過去是商貿往來的重要港口,與暹羅、緬甸及北蘇門答臘等地有密切的交流。

檳城常見的娘惹料理香菜飯(Nasi Ulam),就是在印尼雅加達和泰國南部可以吃到,但在新加坡很難尋覓的娘惹菜。香菜飯的外觀和中式炒飯有點像,吃下後才會發現口感和味道完全不同,台灣常吃的是用油炒出蛋香、熱呼呼的炒飯,但香菜飯的溫度偏涼,完全不加一滴鹽和油,以大量多樣的切碎香料混合口感偏乾硬的涼米飯料理而成。香菜飯也是最能看出娘惹料理技巧的一道菜,光是一盤香菜飯,香氣來源就要透過將近十種香料交疊而成,繁複的烹調程序體現了娘惹菜的精緻。

但說到檳城知名的娘惹菜,首選還是北馬人味蕾永遠的鄉愁:亞參叻沙。亞參叻沙和新加坡常見的咖哩叻沙不同,亞參叻沙酸又辣,湯底使用甘榜魚、羅望子、亞參果、叻沙葉、南薑和辣椒等多種材料熬製,最後在湯裡放入新鮮鳳梨和薄荷葉的作法,不同於馬來料理常見將香料杵搗磨碎的烹飪方式,可看出受到泰國將水果入菜的料理風格影響。檳城人的道地吃法會加點炸春捲,將春捲泡在湯裡一起吃,這種意想不到的混搭,正是娘惹料理有趣的地方。

椰奶和香蘭葉也是娘惹料理常見的調味,將這兩種味道運用極致的,當屬小巧精緻的娘惹糕。這次到檳城的娘惹糕工廠,我才發現娘惹糕竟然多達二十幾種名稱不同的糕點,儘管原料都是椰奶、椰糖、糯米和木薯等基礎的食材,卻巧妙地運用蝶豆花和香蘭葉、洛神花等植物,將糕點染成斑斕的色彩。品項多樣的娘惹糕也有中式傳統糕點紅龜粿的身影,差別在於娘惹紅龜粿包綠豆餡,外層的糯米混入椰奶,和台灣年節常吃包紅豆餡的紅龜粿相比,多了點南洋風味。

娘惹糕質樸的甜味看似難以在精緻糕點輩出下生存,但前陣子我在新加坡蛋糕店竟然吃到一款名為Ondeh-ondeh口味的波士頓派。Ondeh-ondeh是道地的娘惹甜點椰絲球,靈魂附身到波士頓派後,變成夾椰糖的香蘭海綿蛋糕。為什麼不直接吃椰絲球就好了呢?我困惑地看著眼前這塊蛋糕。或許娘惹料理的難以定義,就是因為早已滲進日常;融合多元文化並努力建立自身特色的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正是娘惹滋味最貼切的體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