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Book Review
被觀看的移民工,層層轉譯的客體
原文刊於《聯合文學》2018年6月號
在強調移民工主體發聲的主流論述下,書寫移民工變得困難重重,掌握再現權力的創作者必須時刻意識自己的產出不能落入同情憐憫的情緒,不可流於異國情調的想像。攝影師如何透過鏡頭再現移民工,詩人以什麼形式為被觀看的客體發聲,成了本書無可迴避的叩問。
相較過去相關議題的攝影作品和非紀實書寫經常側重探討移民工的勞權議題,本書選擇相對軟性的視角,將鏡頭聚焦在移民工假日生活,呈現他們工作以外談天、吹笛子、玩滑板的身影,以更多元的面向,立體地呈現移民工平凡可愛的一面。於是我們可以發現,照片裡的移工表情多半是柔和喜悅的,這也間接影響詩人對照片的詮釋。
但誠如蘇珊.桑塔格所述:「給別人拍照的全部要義在於,你並非干涉別人的生活,只不過拜訪他們罷了。」作者在自序亦提及希望台灣社會:「用關懷的心情欣賞他們。」攝影師的「拜訪」和詩人的「欣賞」已是帶有美感距離的觀察,又因為本書的詩作都是先有照片才有文字,揣摩照片人物心境的詩人,更是再次轉譯影像內的移工身影。
這樣的二次轉譯,使得本書少數詩作出自詩人個人的聯想,而非了解被攝者的背景後創作而成。最明顯的例子當屬將移工的身體具象化為帶有本地觀點的意象:兩手握著區間車拉環的男性移工,雙手斜舉的姿勢被描述成苦楝;女性移工頭上披著色彩鮮豔的穆斯林頭巾,則被比喻為玫瑰、蝴蝶。
然而以台灣本地觀點對移工身影進行詮釋,有些時會形成照片內容與詩文主題之間的錯置。雙手各拿一隻魚並咧嘴大笑的移工,或許因為釣到魚而感到欣喜,詩人卻以星座「雙魚」為名將其勾勒為一幅浪漫的風景。這樣的錯置也是一種有趣的文化轉譯。相較自序記錄了許多溫暖的田調故事,詩文的詮釋則拉開讀者與被攝者之間的距離,這樣的陌生感或許是詩人創作的目的,但完全貼合被攝者當下情境的詩文,或許也能達到另一種新奇的閱讀感受。
從移民工文學的觀點來看,我們必須認知本書的獨到之處正是折射台灣本地觀點下的移民工眾生相,不該以「從屬階級能否發言」的理論觀點去質疑本書抹去移工主體聲音。若能結合移民工文學文本與本書相互參照,俾能從台灣本地與移民工的雙向觀點,思考兩種不同書寫主體的文學交會後的互斥與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