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作品 Article
深度報導
In-Depth Reporting
- 當代華工下南洋——看見新加坡的華裔客工(報導者)
- 闖南洋,歌未央——中國客工詩人群像(報導者)
- 異鄉遇傷,誰為客工撐起防護網?(報導者)
- 在新加坡,孟加拉移工用詩歌劃破隱形界線(報導者)
- 走出台南火車站,看見國境之南的東南亞移工(報導者)
- 新加坡.幸運商業中心:移工空間困境的縮影(新活水)
人物採訪
Profile
- 林予晞專訪|演員得跟社會大眾結婚,一說開觀眾就會出戲(劇夠DRAMAGO)
- 若擲筊的那刻早有了答案,婚姻裡的《聖筊》還重要嗎?(劇夠DRAMAGO)
- 《我在隔離中》導演莊翔安:人類的集體焦慮,都成為疫情下的一場變形記(劇夠DRAMAGO)
- 金鐘新人|《愛的奧特萊斯》姜典專訪:在老公寓做著白日夢,藏在日記裡的心情誰也拿不走(劇夠DRAMAGO)
- 《人球》導演李俊宏:最好的短片,就是只講好一件事(劇夠DRAMAGO)
- 《入世》導演吳郁芬:用30分鐘聚焦故事,有限時間呈現情感與爆點(劇夠DRAMAGO)
- 詹懷雲專訪|饒舌穩住人生的徬徨,且戰且走是為了活在當下(劇夠DRAMAGO)
- 犯罪偵查影集製造錯誤想像,鑑識權威謝松善曝最常見拍攝瑕疵(劇夠DRAMAGO)
- 杜姸專訪|綜藝女郎到女演員的距離,是漫長的無聲等待(劇夠DRAMAGO)
- 不顧豬內臟腐臭味瀰漫片場,《暴走女外科》美術力求真實還原人體器官(劇夠DRAMAGO)
- 正常人不會來當警察!《鎗聲》矛盾又孤單的生存之道(劇夠DRAMAGO)
- 酸屋Acid House,在死巷鑿出藝術基地的入口(獨立評論@天下)
- 在東北角擁抱海洋:移居,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獨立評論@天下)
- 打破新二代書寫的想像:專訪《天使與黑色翅膀》作者巫美娜(Migrants' Park 移人)
【南洋庶物學】專欄
Column
- 沒有醬料,就不是完整的海南雞飯(《鄉間小路》2019年1月號)
- 咖哩中,吃到蔬果的土味和家鄉味(《鄉間小路》2019年2月號)
- 囉喏,小販美食的職人精神(《鄉間小路》2019年3月號)
- 老闆,我要一個ABC!(《鄉間小路》2019年4月號)
- 在南洋遇見客家原鄉味(《鄉間小路》2019年5月號)
- 滲進日常的娘惹滋味(《鄉間小路》2019年6月號)
- 食粿的百種滋味(《鄉間小路》2019年7月號)
- 不是沒苦味,是懂吃苦了(《鄉間小路》2019年8月號)
- 客家椰漿飯,文化交融的滋味(《鄉間小路》2019年9月號)
- 一串入魂的大馬沙嗲(《鄉間小路》2019年10月號)
- 回味甘榜情誼的懷舊糕點(《鄉間小路》2019年11月號)
- 咖啡店喝的是咖啡,也是生活(《鄉間小路》2019年12月號)
散文
Essay
- 我的印度媽媽(《皇冠雜誌》2020年7月號)
- 從美髮店認識一座城市(《皇冠雜誌》2019年2月號)
- 小緬甸,獅城異鄉人的秘密基地(《皇冠雜誌》2019年12月號)
- 府城的歌聲,印尼移人的音樂場景(CLABO實驗波)
是既危險又迷人的地方:聽見印尼移工情歌的心碎與狂戀(Openbook閱讀誌)
疫情下,我們用詩歌與移工對話(CLABO實驗波)
從移工文學看愛情,從愛情小說看移工(《幼獅文藝》2021年6月號)
呼喊與回應:新加坡移工創作與當地社會的互動觀察(獨立評論@天下)
移民工文本記事(《聯合文學》2019年4月號)
集體勞動,集體創作:移工在台灣的文學社團活動(《台灣文學館通訊》2017年6月號)
被觀看的移民工,層層轉譯的個體(《聯合文學》2018年6月號)
從虛構看見真實,由島嶼望向彼端(《光:第四屆移民工文學獎作品集》)
無法被翻譯的移民工文學(《秘密讀者》2016年6月號)
飄洋過海的異鄉人,讀《航:破浪而來,逆風中的自由》(Mplus)
從異鄉人的文學重新思考《流:移動的生命力,浪潮中的台灣》(Mplus)
台灣文學的新浪潮:移工創作彰顯台灣也讓世界認識我們(關鍵評論網)
其他
Others
房東的租屋歧視,讓獨居老人只能考慮月租三千的城市死角(觀點同不同)
一日採收大冒險:胡蘿蔔的百工圖鑑(《不二味》Vol.Carrot 2021年5月)
- 移民工文學獎 南方澳熱鬧舉辦頒獎典禮(《漁業推廣月刊》2020年12月號)
按圖索驥:台史博「府城版」南洋味地圖及走讀活動(Openbook閱讀誌)
- 當我成為移工鏡頭裡的人(獨立評論@天下)
- 新加坡的客家人,用山歌唱響獅城(獨立評論@天下)
郭水潭捐贈展策展記事(《台灣文學館通訊》2018年6月號)
- 從紀錄片看見「血玉石」經濟背後的勞動處境(獨立評論@天下)
- 百年風華中遇見美麗島文學:國立臺灣文學館(《遇見文學美麗島:25座臺灣文學博物館輕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