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工文化相關論述 About Migrant worker culture
台灣是既危險又迷人的地方:聽見印尼移工情歌的心碎與狂戀
來自異鄉的移工們在這裡遇見人生伴侶,也可能不斷經歷挫敗的感情。他們將傷痕轉化為引人共鳴的旋律,陪伴更多孤單的移工在歌聲裡找到慰藉。
這也是為什麼情歌會成為不敗的經典,因為愛情的悸動和瘀傷,往往都能透過音樂讓人產生共感,而我們彷彿也從移工的情歌裡,聽見自己以及世間凡夫俗女跨不過的愛恨嗔癡。
Read more.....
集體勞動,集體創作:移工在台灣的文學社團活動
多數台灣人對移工文學的認識,建立在「移民工文學獎」、「外勞詩文比賽」等民間與政府為移工舉辦的文學競賽,但無論是得獎作品的特色、還是每年大量來稿的現象,都只是移工在台灣的文學表現其中一個面向。
事實上,東南亞移工在台灣已經進行長達近20年的文學結社活動,若要認識移工文學,從移工社群在台灣進行文學結社活動的特色看起,或許會有不同的想法。
Read more......
從異鄉人的文學重新思考《流:移動的生命力,浪潮中的台灣》
值得思考的是,《流》收錄的作品雖然呈現出東南亞移民工看台灣的視角和觀點,卻不能代表移民工寫作者的創作風格與特色,因為這畢竟是一本文學獎得獎作品集,文學獎的選拔本質,必然讓許多投稿者聲音在評選的過程中被消音。
現在我們所讀到的得獎作品,或許更大程度的是反應台灣評審如朱天心、駱以軍等知名作家對移民工文學的想像和期待。
Read more......
疫情下,我們與移工用詩歌對話
詩是斷裂的語言,可以容許詞彙的拼貼、天馬行空的字詞排列。這些便利貼上的答案和歌詞,除了是文學創作的詞庫,更重要的是把平時不會表露的感受,例如愛、想念、氣味,透過他人寫下的答案,偷渡自己的真實情感在詩作當中。
這次的移工詩歌工作坊是與移工共同創作及對話的契機,只要疫情未歇、不平等仍在,我們依然會支持並關注移工如何運用不同的發聲媒介,對臺灣社會提出叩問。
Read more.....
移民工文學獎 南方澳熱鬧舉辦頒獎典禮
除了頒獎典禮,當天還有義診、義剪以及烤肉摸彩活動。來自三軍總醫院、台大醫院以及慈濟醫院的團隊為漁工提供免費診療,中醫推拿和拔罐診療最受歡迎,排隊求診的移工從未間斷。
中醫師陳怡潔發現漁工普遍身體較寒濕,腳很冰冷,每個人身上皆有多處因工作積累的勞損。參加義診的印尼漁工Rokmat來台八年,第一次嘗試拔罐診療,他開心地說:「我已經一年多沒有讓人按摩肩膀了,很舒服,謝謝醫生。」
Read more.....
由虛構看見真實,從島嶼望向彼端
年復一年的文學獎,都是摸索與確立移民工文學論述邊界的過程。今年的作品更可以發現關於身分與書寫題材的討論,漸漸不再影響讀者甚至評審對移民工文學定義的判斷。
因為這些移民工文學創作者的生命經驗,必然會影響其看待事物的觀點,就算他們寫的作品並非自身經歷、隻字未提台灣,都無法否認在台灣的生活經驗已經形塑出他們在性別、社會與階級結構中獨有的感受和視角。
Read more......
府城的歌聲,印尼移人的音樂場景
過往被認為僅是暫留的移工不再是一群面貌模糊的外地人,音樂讓移工們成為性格鮮明的獨立個體,他們用歌聲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許多精彩的音樂足跡,更將府城生活的集體記憶,乘著移工樂人的創作,傳唱到更遠的他方。
Read more.....
呼喊與回應:新加坡移工創作與當地社會互動觀察
移工的作品進入當地社會,必然經過中介者的轉譯和論述。但在這過程中,他們的聲音被裁切整齊,填進一格格擬好的論述裡,如同命題作文,當作者依循特定主題創作時,必然抹去部分自由發揮的空間。
因此當我們看移工的創作時,不僅要看作品形式和內容,更需要觀察這些文本如何融入當地社會,亦即,移工創作者以什麼策略與本地受眾對話?本地人又是如何轉譯他們的作品?
Read more.....
被觀看的移民工,層層轉譯的客體
在強調移民工主體發聲的主流論述下,書寫移民工變得困難重重,掌握再現權力的創作者必須時刻意識自己的產出不能落入同情憐憫的情緒,不可流於異國情調的想像。
攝影師如何透過鏡頭再現移民工,詩人以什麼形式為被觀看的客體發聲,成了本書無可迴避的叩問。
飄洋過海的異鄉人--讀《航:破浪而來,逆風中的自由》
《航》或許也是延續上一部作品集《流》的期許。流,指涉身體的異地漂流、思想不受空間限制地流動;航,則意味著承載著夢想或信念,朝確立地目標前行。
當移民工文學不再只是一波短暫的書寫浪潮,能逐漸成為穩定發展的文學類型時,我們可以從寫作者越發精煉的文字表述,看見更深層的議題面向,透過異鄉人的文學,映照自身的種種樣貌與不足。